佛教常讲无常、死以及苦 ,这种态度是否不健康太悲观呢?
  “苦”一词不是巴利文dukkha或梵文duhkha的直译。duhkha一词的意思是不如意的经历,它指出我们的生活并非完美。虽然我们大多不觉得时刻有苦,但我们会承认生活并非事事如意。即使我们生活得比较快乐,但是这样的情形能不能持续是没有保证的——其实一件小事就能改变我们整个的经历,这便是不如意,又可称为duhkha或苦。佛只是描述了现状,所以他是现实的,而非悲观者。他阐明苦的出发点是为了帮助我们寻求解脱。
  思惟无常、死与苦的目的不是为了变得消沉或抹煞生活的乐趣,而是为了去除我们的贪着和虚幻的期望。如果我们思惟这些道理时,感到恐惧或消沉,那表示我们的思惟方法不正确。熏习这些道理应该使我们的心变得平静与明了,因为正确的思惟能减少我们的贪着并化解由贪着引生的迷惑。
  我们的心容易被贪欲引起的虚幻想象所主宰,因此我们看待人与事的方式不真实。明明事物每一剎那都在变,但我们偏偏看它是持续不变的,这就是当它破灭时我们会不快乐的原因。我们可能会说:“一切都是无常的。”但我们的言辞与内心深处的认识却不一致,后者以为我们的身体与其它的事物都是不变的。由于我们对于人与物的期望不实际,所以引生了我们的痛苦。我们所喜爱的人不能长生不死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不变,车子不能永远象在展览室那样崭新闪亮。这样,我们总是处在失望之中——或与所爱的人分手,或是自己的财物被损坏,乃至面对自己衰老的身体……如果我们对这些事物有现实的看法,并从心底而非口头上接受事物的无常,那么这类失望就不会出现了。
  思惟无常与死也能令人免除毫无用处的担忧。我们被批评或欺负时,一般都会不快乐;财物被盗时我们会发怒;别人得到升级时我们会妒嫉,对于自己的美貌与过人的体能则会自傲。所有这些烦恼都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有害的种子,并在现世及未来带来种种障碍。如果我们能思惟事物的无常,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终将结束,想到死亡时这些东西没有一样带得走,就不会再夸大这些人与物的重要性,这样它们就不会造成严重的问题。
  这样做并不意味我们对周围的人或事变得冷漠,相反,遣除了错误的常见以及由常见引生的烦恼,我们会变得更加清醒,对于现实也能怡然自得,并且也会把心放在当下,对于事物应当或可能变成什么情形不抱有幻想,而是对它们感到知足。这样,我们对于琐事的担忧会减少,并且在座上修的时候散乱也会减少,我们对于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敏感也会降低。思惟了无常与苦之后,我们对于轮回中所遇到的种种苦就更能泰然处之。总而言之,思惟这些真理会使我们的心理状态变得更为健康。